首页  新闻中心

朱浩熙顾问新著作获诸媒体关注、推荐,读者点赞

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次数: 755

众媒体关注:《徐州日报》、《彭城晚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讲徐州故事:著作核心围绕讲“徐州故事”,获众读者点赞

数十年积淀、十年笔耕、一朝薄发。今年5月至7月,江南在线开户,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顾问、中国作家会员、全国彭祖文化研究专家朱浩熙,接连出版了以彭祖、徐州为核心主题的三部力作:《先贤彭祖》、《彭祖传奇》、《西楚聊斋》。获众媒体关注,《徐州日报》、《彭城晚报》、《彭城周末》等主流媒体对朱浩熙及其著作进行了专题报道,读者好评者众。

作为江南在线开户,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顾问,朱浩熙同时是中国作协会员、全国著名彭祖研究专家,编撰、著作了许多重量级作品,曾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此次三作连发,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史料文献、文学写作功底,也折射了其勤奋、严谨的工作精神。

朱浩熙,笔名挑夫。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年,朱浩熙是江苏省考上北大中文系的七名学子之一,也是徐州唯一一名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

出生在徐州沛县的朱浩熙,对故乡始终怀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对徐州的感情浓郁、热烈、不可割舍。纵观朱浩熙的作品,无论是主编、撰写,主题核心都是围绕徐州,叙述徐州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人物与故事。他的著作,语言典雅生动,“不失徐州地域方言气息,亲切自然”,利于大众传播。

除了得到了国内众主流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外,朱浩熙的著作更是被多家新媒体,如“徐州读书”等微信公众号鼎力推介,读者之间口碑相传,点赞者众。

《西楚聊斋》是朱浩熙着力打造的力作,作者数十年功力,翻阅千部古籍, 4年废寝忘食、着力撰写,从古人的笔记小说、琐文杂录中精心摘编古徐州的历史常识典故、奇闻异事,向读者呈现出了一副以史为线、波澜壮阔的古徐州画卷。

“让徐州的历史文化能够被后代徐州人传承”,是朱浩熙先生写作《西楚聊斋》的初衷。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朱浩熙先生说:

 “今天我们常说徐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这四个字不是简单说说就可以了的。我要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徐州的历史文化摸摸底。书里的这些故事,会在流传中丰富徐州文化,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徐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新的佐证。这,才是这些故事的价值。”

附录:

365个老故事,365里故园路——朱浩熙〈西楚聊斋〉出版》

——《徐州日报》2016年10月14日刊载

故事

“彭城公子郎玉柱,祖上曾做太守,为官清廉,但不擅理家,只留下满屋藏书。郎玉柱是个书呆子,家中困难时无不变卖,只有书籍片纸必留……”这个迂腐的彭城人士郎玉柱,便是民间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故事主角。

 

故事的结尾,藏身于书间的美人“颜如玉”,最终随着书籍的焚毁香魂飘散,而郎玉柱亦不敢再“痴”,他考取功名,做了巡查,查办了将他家烧得片纸无存的仇人县令……

在文化学者朱浩熙先生的新著《西楚聊斋》中,像《彭城书痴》这样的古徐州的奇闻异事,共有365篇,皆摘编自古人的笔记小说与琐闻杂录,且每篇均标有出处与版别。上面这篇浪漫悲切的《彭城书痴》,便整理自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版的蒲松龄《异史》中的《书痴》。

我面前的这部《西楚聊斋》,封面上有着森森的灰色和饕餮的墨纹,让人想起舞台上西楚霸王叱咤风云的模样;飘逸的烫金书名和煌煌的黄色腰封,又是番帝王之家的富贵气象,一派西楚山川人脉不同凡响的雄风气度。

在《体例》一节,朱浩熙先生特意说明,本书以野史稗乘为主,选材范围或西楚人西楚事,或西楚人非西楚事,或非西楚人西楚事,或非西楚人涉西楚事。

所谓“西楚”,泛指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王九郡”之域,大致以传统徐海地区为主,旁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朱先生介绍说,“彭门”也是彭城的一个古老别称,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有《彭门记》一书,所以他最初将书作定名为《彭门志异》,后由出版社更名为《西楚聊斋》,而“西楚”比“彭门”之名更为贴切。

笨活

“野史亦史”。这部称得上是古徐州野史的《西楚聊斋》,其篇章皆为朱浩熙先生搜罗野史、钩沉索隐所得,共十八卷——先按历史沿革纵排十卷,包括彭祖、汉高、留侯等;为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又以内容为分类横排八卷,包括神异、河防、听讼、传奇、佳话等,而横排八卷也大体按时间先后为序排。亦文亦史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双重追求。即使涉及神怪的题材,也是“凡古有所记,有趣可读,亦例行收录”。

纸上的古籍,卷帙浩繁,却不具现代搜索工具的关键词功能。去寻找、整理正史之外的记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现一座古城的历史,用朱浩熙先生的话说,这是一项“艰辛的笨活”。对于已著有多部徐州历史文化专著的他来说,这部《西楚聊斋》,无疑是注入最多心血的一部作品——要将千部古籍“啃”透,搜集古徐州的相关内容,再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组织整理出来,形成一个个简洁、完整、有趣的故事,这根本就是一件没有办法速成的事情。

古黄河多次淹没徐州城,才留下了“城下城”的奇观,和无穷无尽的宝藏。以此为喻,朱浩熙先生以为,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亦是一座座神奇的宝库,巨帙丰卷,汗牛充栋,但只要锲而不舍,沙中自能淘金。

朱浩熙先生以为,徐州是出历史、出故事、出皇帝的地方,大的历史事件,足以让人们对徐州有个梗概了解,但其历史底蕴究竟有多深?覆于岁月尘埃之下的,还有多少文化宝藏有待重见天日?“绝不能仅仅做些‘抄一抄,炒一炒’的简单工作,这需要有人静下心去研究和挖掘。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所以,写作本书可以说是朱浩熙先生很早以前的一个心愿。多年以来,他的阅读重点,都放在了野史、稗乘、笔记和札记之类的古籍上,他亦在其中发现,徐州历史上有很多的奇人异事,那些散落在各种古籍中的古徐州人的生活片断,或质朴或神奇,都非常动人。为给这本书搜集素材,他遍阅《太平广记》《笔记小说大观》《百子全书》《清朝野史大观》《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等等。无奈公务繁忙,阅读时只能折下书页,做个记号,有时间了,再零打碎敲地回翻整理。

直到10年前,他退休后,时间宽裕了,才将旧篇一一拿来,重新审视后,再度广搜文献,来一番寻根究底。聚沙成塔般的,面对这异常庞杂的文字工程,再三取舍,在完成系统的精选整理、压缩合并、改写修饰之后,一部365篇目的“彭城故事会”终于结集成功了。

故园

《西楚聊斋》的《后记》中说:西楚者,古彭城九郡之地也;聊斋者,多年书斋访古趣谈也。而这本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书作背后,却有着不可言说的故园情怀。

朱浩熙先生出生在沛县一个偏僻农村,从记事起,父亲就以筷头画桌,教会了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小学毕业那年,在暴雨成灾的七月,又蹚水又坐船,跋涉三五十里,只为看一眼县城的歌风碑……难解的故乡情结,也自此种下。后来,他走进了美丽的北大校园,全年节衣缩食,积攒下的几块钱,就只为在暑假时买张半价火车票回趟家乡。

而多年以后,当他调回徐州工作,却痛切地感到,对于这方土地知之甚少,之前那些或披阅史书或实地考察后,才饱蘸深情写下的文字,也只是些浮光掠影。正如书的《后记》中所写:“历史上,徐州籍的风云人物灿若星辰,但是,与众多先民相比,毕竟凤毛麟角。他们虽然具有卓越的素质,但也不过是群体的代表而已。非常之地,非常之人,一定有非常之事。我们礼赞英雄时,难道对众多的先民不应该多一分关注吗?”

鉴古是为观今。朱浩熙先生说,让徐州的历史文化能够被后代徐州人传承,这是他写作《西楚聊斋》的一大动因,“今天我们常说徐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底蕴’这四个字不是简单说说就可以了的。我要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徐州的历史文化摸摸底。书里的这些故事,会在流传中丰富徐州文化,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徐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新的佐证。这,才是这些故事的价值。”

历史文化的大众传播,需要用多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书中的语言典雅生动,基本采用白描手法,删繁就简,不事铺陈。将艰深晦涩的古文转化成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同时不失徐州地域方言气息,亲切自然、干净质朴的语调,让故事的讲述更加传神,体现了朱浩熙先生扎实的语言功底。

画卷

透过朱浩熙先生书房的玻璃窗,可俯瞰云龙公园的全景,草树茵茵,池水如碧,燕子楼默然独立,每有来访者凝神于窗外景色,他总会笑着说:我这窗外就是一幅山水画吧。

而其实,这一本《西楚聊斋》,也是一扇窗子。“窗含西岭千秋雪”,书中的365个古徐州的故事,联结成和徐州山水同样美好的画卷,那是写作者回首故园时的365里心路,是家乡人心中可爱的徐州。

   “徐州人要热爱徐州,建设徐州,首先就要了解徐州,了解家乡的可爱”,这便是朱浩熙先生的心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