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
发布时间: 2020-01-16

    1574900333985_1.JPG

    本报北京11月27日讯(记者 宗河)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这是继2017年以来第二次发布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结果。报告呈现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整体状况,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要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于2018年开展第二轮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共采集到全国6800余所职业院校(含1300余所高职院校和5500余所中职学校)的数据信息和34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复核、建立评估模型和专家评议,形成两份评估报告。

    报告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第一轮评估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整体上较第一轮评估状况均有所提升。

    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32%。

    二是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16.68万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总额达61亿元,校均达到493万元;中职学校中,90%以上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以上有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实践,60%以上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

    三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升级水平持续提高。58.5%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相应的在校生达到569万人,比2015年增加23万人。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的在校生规模均超过100万人。

    四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高职院校2017年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金额超过50亿元,校均达到400万元。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

    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

    报告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合格标准,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2个;中职学校中,建设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均占参评学校半数左右。二是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省份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三是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专任教师不足两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1600余所中职学校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四是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不到1万元,300所院校的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不足1万元,近450所院校3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3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五是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3年,全国有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中断学业。六是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半数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师难以进入企业实践,六成学校无企业订单培养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8日01版

 
版权所有Copyright江南在线开户,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All Rights Reserved